李牧现在所执行的战略,其实和白起当年差不多,都是“闪电战突袭”。只是白起是靠着急行军,李牧靠着是奔腾而下的长江水和如今还未出现的风帆。
哪怕是逆流而行,有风帆在,只要找准了每日行进的时间,李牧的舟师支援的速度仍旧非常快。
就这样,李牧的舟师击破了一个又一个的长江南岸渡口和城池,在楚国的支援还未到的时候,就迅速来到了下一处。
楚国南渡本来就困难,李牧的舟师又占了速度优势,他们面对李牧的攻势捉襟见肘,眼睁睁地看着长江南岸的城池一个个被秦国插上了旗帜。
更让楚王无力的是,因为楚国将都城搬迁到了陈(河南淮阳),楚国大贵族的土地也基本在长江以北、淮水以南的区域。
长江南岸原本是吴越之地,楚国虽开发了许多年,但仍旧有大量吴越遗族存在,所以是后起之秀的小贵族封地。
这些小贵族自己兵力并不充足,需要楚国的支援。
但看到了秦国强大的舟师之后,楚国大贵族并不是很想出兵啃李牧这块硬骨头。
这很容易理解。他们不出兵,自己的封地没有损失;他们出兵,就算把长江以南的地封给他们,他们也很难进行管理,不能迅速提升自己的实力,甚至要分兵驻守,降低原本封地的力量。
他们出兵对楚国有利,但对自己没有任何益处,还可能威胁他们自身的安全。看到这一点,楚国大贵族怎么可能愿意出兵?除非楚王能够让渡足够多的利益。
但楚王本来就因为继承人的事和楚国大贵族产生了间隙,他对国内的大贵族十分防备,不可能给对方太大的利益。
楚王如果派出自己的直属军队,会面临同样的困难。
如果他的直属军队被李牧打残,哪怕最后他守住了南边的土地,他自身的力量也衰退了,不一定守得住陈都。
他的儿子还没有长大,他不能冒这个险。
现在长江以南对于楚王而言就是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于是楚国虽然不断出兵,但出兵的数量和实力都不怎么样。兵卒和将领似乎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打仗的时候都在划水。反正是在长江边打仗,划水怎么了?
于是,李牧几乎没有面临多少压力,很容易就将船开到了长江入海口。
他望着一望无垠的大海,露出了畅快的微笑。
短时间内就取得了这样大的功绩,想来将来秦国武安君的称号,不会落在除了他之外的人头上了。
朱襄向秦王推举他的时候曾预言,他留在赵国将是赵国的武安君,去了秦国也将继承白起成为秦国的武安君。
他会实现这句话。
……
咸阳宫,老秦王和老太子相对坐着,双手撑在下巴上,表情如出一辙。无论谁看了,都会感叹他们果然是亲父子。
秦王:“大柱啊。”
太子柱:“君父……”
秦王:“这个楚国怎么变得如此弱了?”
太子柱:“可能不是楚国太弱,是李牧太强?”
秦王:“李牧就算再强,楚国也太弱了。”
太子柱哭笑不得。
咸阳接到李牧出兵的请求的时候,秦王立刻命他清点粮仓,准备支援。
当他准备妥当,准备派人运送支援的时候,又接到李牧的战报,说已经快结束了。
距离上一封战报,不过才一月而已。
一个月而已!
李牧究竟是怎么打的仗,这一个月时间还要包含赶路呢!就算是坐船顺着江水而下,总还需要赶路的时间。
秦王和太子柱想破脑袋都想不明白,李牧怎么会这么快。
两人思来想去,实在是搞不懂,于是等不及第二日召白起入宫,坐马车去朱襄的别庄找略感风寒养病的白起求教。
白起得知此事后,也先是愕然。
他摊开地图,又根据李牧给予的舟师数据和江水流速算了一下舟师行进的速度,心中猜到了大致原因。
“舟师速度极快,上一座城池被攻占,下一座城池可能还没有得到消息。这是其一。”
李牧走水路。他攻打的城池若要传递消息,则需要骑马走陆路。而江水南岸多丘陵多湖泊,骑马不仅要绕远路,李牧也会拦截送信人。
所以李牧打完一处城池,下一座城池很难在李牧到达之前得到消息。
第99章 红烧江鲈鱼
此时交通不便,来回通讯需要靠人力传递。只要围困得当,很可能一座城池被围住了好几个月,友方都还不知道有这回事。
“不过虽然被攻打的城池难以送信,楚国可以从江水北岸送信。”老秦王捋着胡须道,“楚王已经知道李牧攻击的方向,应该会及时出兵支援下一座城池。”
白起道:“这就是李牧获胜的第二个原因。自楚国上次大败之后,就已经对秦国十分畏惧。他们不敢轻易动手。若要支援,一定会做出万全
海棠情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