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海棠情欲>情欲小说>在70年代当乘务员> 在70年代当乘务员 第88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在70年代当乘务员 第88(2 / 2)

,也是特快。

如果不是特快,这一趟车能走上个两天两宿,途径几十个站,把人累死。

当然,这趟特快,也累。

心累。

席于飞曾经在南方拼搏了那么久,会说好几种南方特色方言。

但他也是没想到,冀州省这个地方的方言,竟然也有加密措施!

明明都是北方城市,不是说好了北方人说话不加密的吗??

都说什么山河四省,可冀州省之外的那三个省的方言都非常有特色,一听就知道来自于哪里。

但冀州省不一样,真正做到了三里不同音,十里不同俗。

明明都来自于一个市,说话的方式竟然也五花八门,语速又快,不仔细听压根就听不懂!

当然,有的仔细听也听不懂。

唯一一个有特色的,能被全国人民都听出来的冀州省某个市,就是那个煤炭钢铁市了。

七十年代,普通话都没普及呢,一车老乡们操着奇奇怪怪的方言,拉着列车员叽里呱啦的问问题,十个人里面九个都有些懵。

还得靠同车的一些年轻人做翻译。

席于飞心力交瘁,感觉无所不能的席总,第一次在脸上露出了茫然的表情。

别人是散装城市,轮到冀州省,就是散装方言啊!

作者有话说:

我老家就是冀州省的。哈哈哈哈哈。

怎么说呢,屁大的十三线城市,城东城西口音不一样,城市跟郊县口音不一样,郊县里面村跟村口音也不一样。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就是当年迁徙的特色了。

冀州省混杂了太多不同地方的人,方言糅杂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特色。

就拿我老家来说,方言里融合了天津,北京,河南,山东以及一些山西口音。当年某位相声界大拿去我老家想要学那里的方言,最终放弃了,因为学不会。

笑死。

就拿我家来说,父亲说山东方言,我娘说火柴市方言,我说本地方言,轮到我妹,只会普通话。

那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

啊,大海

乘务员的工作很枯燥,尤其是短途,也没有办法好好休息,这一路都靠听乘客八卦撑着。

其实到了八十年代,因为大批知青返城,导致工作十分紧张,就有了一份工作三人做,一份工资三人花的现象。

那时候铁路局会增加很多临时工之类的编制,工资没有正式工高,但好歹解决了用人问题,哪怕是只有一天的短程车,每节车厢都会安排两到三个人轮流值班。

但是现在不成,好钢用在刀刃上,一天工夫而已,加把劲儿就扛下来了。

列车先北上进入石家庄,绕一圈南下进入津门,然后驶入鲁省地界。

石家庄这个地方怎么说呢,虽然是个省会城市,但也真的很穷。并且这个省会还不被人接受,且不说外地人一直认为冀州省的省会不是天津就是北京,本地人一直认为省会是保定,导致石家庄十分尴尬。

所以这也是一个标语口号都要把自己市名前缀加上省会的这么个省会。

冀州省因为算是个混合省份,虽然特色也有,但都在下面的县或者很小的市里面。能拿得出手的就煤炭跟钢铁,但这玩意又不能上火车上来卖。

驴肉火烧那玩意儿得现做现吃,没办法上车。至于后来的安徽正宗牛肉板面还有火锅鸡,都属于后世独创的东西了,目前还没有呢。

但进入津门就不一样了,火车上卖货的小车上增加了津门麻花这么种物品。

“瓜子花生汽水~苹果鸭梨麻花~”乘务员推着小车来回叫卖,毕竟算是自己段上创收,十分勤快。

“哟,兄弟,半掩门呢?”卖货的是个从津门上车的小伙子,人家就卖这一段儿,进鲁省之前就下车。

要么说京油子卫嘴子呢,这哥们嘴是真贫啊,什么话都敢说。

“滚蛋!”虽然彼此不熟,但架不住这哥们纯纯社牛,上了车挨个车厢敬烟一口一个哥哥,一口一个兄弟,跟谁都老熟稔的样子。

梅雨还偷摸过来问这是不是席于飞失散了多年的亲兄弟。

一个喜欢认亲戚,一个喜欢认哥哥。

“你还沿街叫卖呢,说我!”席于飞没好气的冲着津门相声界大兄弟喷了口烟雾。

半掩门,说的是某种行当。

这种叫法最早流行在什么时候不清楚,但民国时期,若是谁家大门就开一扇,门口挂个牌子,就证明是做这种生意的。

现在因为过完年了,车上人并不是很多。席于飞休息室的门半开着,一个是透透气,一个是想要努力寻找那些乘客方言规律。

他可是自学了粤语沪语,还会一些闵语。至于北方四大方言鲁省话豫州话晋省话以及东北话,更是手到拈来。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海棠情欲